“心”长征,在路上

作者:信息工程系学生管理科 时间:2016-09-05 点击数:

  童年印记导致一代人在自信问题上的集体失语,是当下中国的现实之一。如何塑造企业人的“安全感”和“被尊重”?请看心理学家与企业高管的各自支招。
  人心的躁动、内心贫穷来自不安全感,造成不少人敛 财再多,心理上仍是穷人,而专制则成为另一个带来不安全感的因素。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由于时代背景的变化,越来越多人的心理问题成为了管理者的隐患。如何评价当下的“人心”变化给管理环境和组织领导力带来的挑战?
  孙时进:如果说原始森林时代的领导力,崇尚的是年轻力壮、行动敏捷的能力,因为不是这样你可能会被野兽们吃掉。而在如今,个人的力量和速度已不是致胜关键,相应的人际沟通和情商就会变得很重要。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进步,女性与男性越来越平等,比如一般说来女性的的空间定位能力不如男性,但如今一个GPS就可以解决问题了。未来的管理构建势必也越来越依靠于情感沟通。就像过去麦当劳这样的全球连锁餐厅,在一定意义上把很多厨师个体给取代了,它的一系列管理变化看起来不需要“人”,但是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以及商业环境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对于“人”的管理需求又会涌现出来。
  比如,从精神层面来看,现在说“土豪”的那些段子,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这些人,摆脱了原始的生计问题,开始寻找金钱以外的精神家园,我把这种趋势定义为中国“第三次长征”的开始。
  CBR:在你接触过的很多企业家中,你觉得他们心里的不安全感最大的诱因来自何处?
  孙时进:从心理学的角度,不安全感不只来源于现实,更来源于一个人的过去和历史。大多数情况下,人的童年经历和创伤是其不安全感的一个重要来源。为什么所谓的“贪官”或“奸商”又好钱、又好色、又好权?网上有一种说法,问“到底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实际上是坏人变老了(笑)。贫穷、专制、封建愚昧时代长大的人,童年时期形成的心理创伤阴影是挥之不去的。这种不安全感,使得他们挣再多钱,心理上仍是穷人。所以,这样的人都想拼命赚钱,他们对钱的需求是非理性的。就像刘志军,给他1亿都不够,拼命地敛 财却又舍不得花钱。
  相比之下,在物质富裕、个人受到尊重、开放包容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就比较有安全感。他们对钱和名就比较淡漠,所以,我们现在社会存在的问题固然和当今的许多问题有关,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还和过去有关,一个人会把他童年的问题带进现在。“内心贫穷”不是随着有钱就能解决的。
  章琦:观察一些已经有所成功的企业家,发现他们多少表现出某种“不安全感”。他们尽管有了钱,但行为举止似乎有些焦躁,总想要掌控什么,难见他们的淡定。反过来,为了求得心安,他们会去参加一些所谓的修炼。于是呈现出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土豪开始念经书了。
  一方面,修炼是希望能够内心平静,降低某些欲望,甚至是要去掉欲望。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有很强烈的索取诉求,本能地去追逐效益,这种内外的反差和冲突会使得他们更加纠结。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我能够感受到他们的那种痛苦:面向佛时说要放下,一旦转身又要拿起,只有心理能力强大、获得佛学真谛的人,才能做到内外的平衡,否则那种纠结和痛苦都会外化到其管理风格中。
  CBR:这种“不安全感”在当今成功的企业家人群心理中,所占比例有多大?仍是主流吗?
  孙时进:这跟年龄有关,跟童年经历有关。早期的企业家人群中这种心理比较典型,但总体看80、90后的孩子,他们生活在相对富裕和宽容开放的时代,有比较强的安全感。他们对名利的需求就不是那么疯狂,他们可能有时就不理解为什么年纪大的人对钱有如此疯狂的追求。此外,专制则成为另一个带来不安全感的因素,如果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从来没有得到过尊重,都是父母说了算,或者老师说了算,任何反抗都于事无补,那就会导致很多人长大后拼命地索要被尊重、要出名。实际上人对尊严的追求,是人的本能,所以很多人争权夺利,从心理学角度看都和弥补小时候缺失的尊重有关。很多心理上的压抑,包括婚姻出轨、学历造假、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都会因为早期的尊严和安全感的缺失而反弹。从这点来说,百年树人,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是有道理的。30多年的时间实在还太短,在给中国点时间吧。
  章琦:企业家人群还有一种普遍的心态,就是起步期为了追求成功,被丛林法则所逼迫,为求生存,时时要低三下四,整个过程难免有一种被羞辱的心理伤害。如今有了订单,赚到钱了,就会转变心态,此时,寻求被尊重就会成为企业家人群新的心理需求。这其中,有些人转型得不错,能平静地看待运作中的企业,另有一些人仍处于焦虑状态之中——后者当业绩非常好的时候欲望就会膨胀,但一旦遭遇新挫折,又很难用一种平和、平静的心态来面对和接受,这也是企业家人群心理问题集中显现的原因之一。
  孙时进:中国人眼下出现的心理问题,并不是随着时间的过去不加处理它就会过去的问题,每个人都会带着历史走向未来,过去是甩不掉的。就像很多人小时候没有安全感,童年就觉得周围的人不可信,每个人都像刺猬一样,试问长大了怎么能够信任员工和业务伙伴?
  所以,中国现在是最艰难的时候,是要从管理、教育等各种方面去考虑时代安全感的问题,要让人对自己过去、历史、对社会有一个觉悟:第一,不要害怕;第二,让大家学会自我觉察,“正心诚意”、“修身齐家”都是可以用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的,基于这一系列做到内省;第三,知易行难,要做到知行合一,是需要一系列的自觉和个人修炼的。在我看来,终极的道德跟终极的心理健康应该是一致的,就像一些贪官,讲反腐比谁都深刻,但腐 败起来比谁都厉害,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它就是一种心理疾病。
  要金牌还是要幸福?
  未来中国企业的走向应该是让工作成为每个人成长的一种手段。就像游泳是为了在泳池里找到幸福,而不是为了要拿奥运金牌。
  CBR:曾有不少白领吐槽说,公司白领外表光鲜,实则“鸭梨山大”,如今企业都在倡导“正能量”,你们怎么看待企业中的能量场?
  章琦:我在外企工作20年了,许多时候感觉不到尊重感,你只是在做事,较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归属感、驾驭感和创造性工作的乐趣,而更像一个专业性的工具。我就曾经遇到过总部要求在规定时期内裁掉100个人的硬指标,做法上甚至残酷到员工去休婚假,下飞机的第一时间,接到的是被裁员的电话。很多公司现在都在打造所谓的幸福企业、有人情味的公司,我觉得这应该是努力的方向,但经济型的组织最重要的是追求效益,求得这两者的平衡是最重要的。
  CBR:所谓企业的心理资本,是工具,还是噱头?
  章琦:关于“心理资本”,我以为需要分为两个维度来看。首先,这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一种有效工具,要很好地去正向运用它,它在增进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改进沟通方式以及激励政策方面能提供相关依据。但前提是公司处于业绩上升期时也愿意跟员工分享,尽管很少企业会主动这样做。但这样就可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一般而言,在企业陷入业绩发展困难的时候,这种基于心理资本的平衡关系就较难维系。这样一来,从员工角度来讲,很难感觉企业能给他们带来所谓的“安全感”,难免会有负面情绪出现,最终可能演变成员工跟企业是一种锱铢必较的算账关系,干了多少活,就要得到多少利益,如果企业不能满足,那就辞职走人。
  孙时进:我觉得不同的历史阶段作用不一样,有一次我去监狱给服刑人员做心理辅导。监狱的一个年轻干警是85后的独生子女,他开着自己的奥迪A6来接我,他有很好的家庭条件,车是父母送他上班用的。他工作完全不是为了钱,而更重视实现自我的价值,他很喜欢在监狱做心理辅导,如果通过心理辅导能让服刑人员得到再生,他就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感到幸福和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一方面,人的主体想法在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企业可能也不一样。比如IT企业等高技术含量的企业对员工的管理相对就自由宽松,工作性质不一样,管理模式也存在千差万别。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工作本身成为人成长的手段,工作本身就使人获得了意义。到那时劳动就真的成了人的第一需要。我们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我们有关管理理念也要为此做好准备。
  CBR:如何才能聚集人心,从实战角度有什么建议?
  章琦:首先要身体力行,老板除了要鼓励大家努力赚钱,也要懂分享,关键要与员工多进行一些情感互动。网上曾有一个段子,真实性不详,但说明问题。说一位很基层的员工,父亲从外地来看他,为了让父亲觉得放心,他跟老板说:“你能不能给我一个面子,请你出面请我父亲吃顿饭”。后来,老板确实是放下了架子,请他的父亲到公司来参观,告诉他:“你的儿子表现非常好,我请你吃顿饭。”这个员工后来非常感动,他就觉得老板是用情、用心,于是非常卖力地为公司服务,因为这给了他一个最大的心理上的支持。
  孙时进:所以,要让大家都觉悟到,环境已经变化了,我们不能再延续旧的思维。就像中国的发展,一开始是又快又好,到了一定的阶段后必然是又好才能又快,这是规律。具体到企业来说,每个阶段采取的策略也会不一样。中国发展到现阶段,不同的行业跟企业所要考虑的,到底是钱、企业的危机感,还是其他问题?如果是危机感就要进行心理治疗。如果已经赚了很多钱,企业家也要有更多的“自觉”环顾一下四周,反观一下自己需要有什么变化。未来中国企业的走向应该是让工作成为每个人成长的一种手段。就像菲尔普斯在游泳池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他就是为水而生的,他在泳池里找到自己的幸福,不是只为了要拿奥运金牌。
  手段还是目的?
  我们提倡的那种精神是重要的,但是实现目的也需要路径、方法和工具。
  CBR: 心理资本究竟是用来修理人还是修炼人?怎样正确理解心理资本跟人群、企业的关系?
  孙时进:这取决于企业家是不是试图给每个人尊严和意义,并由此获得一种幸福,还是从头至尾都在追求金钱目标。美国心理学家平克写一本书叫《道德的错觉》,书中认为德兰修女的运行效率实际上很低,因为她救人很少,相比之下,比尔·盖茨对世界的贡献要多得多。
  所谓道德的错觉,指的是我们提倡的那种精神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谁也不否认德兰修女的精神价值,但是实现目的也是需要路径、方法和工具。在这个过程中,人到底是目的还是工具?这个事情也很复杂,可能刚开始企业就是为了赚钱,但是随着发展,企业家们的境界开始变了——从生存需求发展到了自我实现的需求了,开始有觉悟了,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个自觉的成长。
  今天,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家开始关注人和人的内心,这个时候来讨论所谓心理资本是有意义的。无论如何,追求精神家园的“第三次长征”已经开始了。

Copyright © 2015 万赢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