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分析及对策

作者: 时间:2015-12-15 点击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且,现代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会产生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大学阶段面临着目标的选择,社会角色与个性意志,理想与现实,自我成熟感与自控能力之间的矛盾,加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日益激烈的竞争,许多大学生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如果应对得不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成为能力发挥和身心健康的障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学习能力、思想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
  (一)感情方面的压力
  感情方面的压力可以分为亲情、友情、爱情三方面的压力以及自身的孤独感所造成的种种感情闭塞问题。
  1.亲情方面
  我们都知道父母“盼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格外急切,所以一般中国孩子都按照父母选择和安排的道路一路走下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成不变。然而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剧增,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不容易,一边是父母期待的眼神,一边是残酷的人才市场,大学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还有一方面就是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丢掉了进取心,懒惰、浪费,看着可怜的成绩,一方面觉得对不起父母,一方面又下不了决心奋发图强,在愧疚与自责中惶惶不可终日。
  2.友情方面
  都说患难与共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然而当今的大学生把金钱当作衡量友情的筹码,比如某位同学过生日,如果你本来和他关系不错却没有送礼物,那么你们的友谊就岌岌可危了,而送他礼物的同学不管以前关系怎样今后或长或短都会保持一种相当亲密的关系。聚会要不要请某人,过生日要不要送礼物成了许多大学生的难题,而且种种消费又给家庭困难的同学带来许多难堪,面子、友情和金钱成了大学生的选择难题。
  3.爱情方面
  有人说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特别是当你年轻的时候。然而纵观今日大学生恋爱现象却发现许多问题,比如恋爱动机、恋爱目的、恋爱方式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曾经有学生对我说他们班男生谈恋爱有的是想找一个人给他洗衣服;有的是想找一个人给他做作业;有的纯粹就是为了打发无聊寂寞的时光;女生则是为了虚荣心;当然想找一个长期饭票的也不乏其人。试想一下如此不健康的恋爱心理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何种幸福呢?种种花费只是过眼云烟的快乐,情人节、中秋节、生日只是为了平淡的生活有一点乐趣,时时面临着分手的危机,毕业就是劳燕分飞,与其说是为了寻找快乐不如说是为了寻找痛苦。
  为了全面掌握当前大学生爱情观的现状和特点,笔者通过随机抽样方法在河南科技大学新校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由于考虑到年级差异及性别差异,选取被试时按照各年级人数均等及男女被试均等的原则,即在大一到大四,每个年级中抽取200名学生,其中男女各半,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85份,回收率为97.75%。其中有效问卷为781份,有效回收率为97.63%。经统计后的结果显示87%的同学谈过恋爱,或者正在谈恋爱。从年级分布来看,一年级占18%,二年级占29%,三年级占 34%,四年级占19%;从性别角度来看,女生恋爱比率是35%,男生恋爱比率是30%,女生恋爱比率大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的生理和心理成熟早有关。在大学时候应不应该谈恋爱的问题上,62%的同学选了“应该”,19%的同学选择了“看缘分和机会 ”。这样看来, 对大学生恋爱持肯定态度的占到了81%,只有8%的学生选择了“不应该,以学业为重”。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群体对他们自身谈恋爱的目的评价并不高。当我们在调查中问到“你认为当前大学生谈恋爱的目的是什么”时,有47%的学生认为仅仅是“相伴度过大学生活”,33%的学生认为是“走一步,看一步”,还有11%的学生认为“为满足情欲的需要”,只有9%的学生认为是“为了以后组织家庭”。这些多元化的恋爱动机表明,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一个鲜明特点是爱情不以婚姻为最终目的,恋爱的随意性比较大,周期性较短。爱情问题多存在以下几种特点:
  (1)恋爱动机多元化,恋爱随意性比较大。对待爱情的态度不够慎重,忽视爱情道德和责任。当我们在调查中问到“你认为当代大学生对待爱情的态度怎样”时。选择“严肃认真、忠贞专一”的只占21%,而选择“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9%,还有17%选择“朝三暮四”,13%的学生选择“玩世不恭”,后三者相加到达了79%。由此可以看出一些大学生谈恋爱并不完全出于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而是或为暂时满足自己的身心需要,或为了消除寂寞、调剂单调的大学生活,或出于从众心理而赶时髦,或为寻找经济支持等等,他们在对待爱情问题上,更强调个人感情第一,偏重其心理的要求,而忽视爱情的道德和责任。又由于对待爱情的态度不够慎重,忽视爱情道德和责任,恋爱冬季多元化,恋爱随意性比较大,会加大大学生的恋爱失败率。失恋的痛苦是人生中最严重的心理挫折之一。如不能及时排除对爱的绝望,则会出现一系列消极情绪。大学生虽步入青春期,但心理承受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只有拥有较强心理承受力,善于利用各种宣泄、转移的方法进行处理,才能安然度过精神危机。大学生以自己懵懂的感觉去追求爱情,走上恋爱的道路,他们在欢笑与泪水中不断成长,谱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然而,在爱情受挫后很可能对学习对自信心以及生活的积极性造成很大的损害。
  (2)不诚信的爱情行为。大学阶段是青春勃发、奋发有为的黄金阶段。当代社会中,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里不乏精英和骄子,他们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大学生们在自己的心里都有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追求,渴望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同时,作为有着青春活力的青年人来说,爱情同样是大学生所向往的。大学生本应该把自己的爱情和事业结合起来,使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由于不诚信的爱情行为的出现,使一些奋发有为的青年沉溺于感情纠葛、或抑郁难以自拔、或做出过激行为。总之,在情感纠葛中他们的意志被逐渐消磨,理想被逐渐忘却,大好的青春年华在痛苦中流逝。
  (3)单相思。研究表明,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完全达到性成熟水平,心理上产生对异性的好感与兴趣,开始关注异性,寻找异性朋友。但由于在恋爱观、道德观、人生观和自制力方面尚不成熟,不免常使自己陷入感情的旋涡。他们迫切需要“爱”和被别人“爱”,而这种“爱”一旦得不到就感到惶惶不安、陷入孤独。恋爱中的大学生常陷入情网不能自拔,一日不见便感到孤独。当一个大学生对异性表现出热烈的爱,而对方则对这种爱表示冷淡,不予理睬或嘲笑、讽刺时,这种“单相思”也会使其陷入孤独。有些大学生认为谈恋爱可摆脱孤独,结果只会亵渎爱情,绝不会从根本上克服孤独,也不会真正享受到爱的幸福,日后反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孤独痛苦。
  4.孤独感方面
  从我们的调查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有18.6%的学生最近几年几乎总是感到孤独,32.6%的同学最近几年经常感到孤独,当问及“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孤独的人吗”,41.8%的同学表示认同。调查问卷中问到“你当前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是什么”时,大学生选择最多的就是人际关系苦恼; 其次为学习上的焦虑和其它问题。涉及大学生最感失落的是什么?多数学生都选择:友谊。我们发现大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文明词即有“孤独”、“无聊”等。由此可见,孤独感,在大学校园里已不是片面特殊的心理现象,而带有典型性,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孤独吞噬着学生的心灵,使其痛苦异常,如不及时加以调控,久之势必使健康的心理扭曲,导致各种心理障碍或疾患发生,也可将其引入歧途——把精神寄托于虚无或寻求低级的精神刺激,由此而引发各种行为问题。
  在对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走访身边同学等具体事例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大学生孤独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个体主观上、生理上的原因,也有周围环境、社会客观条件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青年期的闭锁心理。青年期的心理闭锁性是导致大学生孤独心态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校大学生,年龄多在十七八至二十二三岁之间,从生理上讲其身体已发育成熟稳定,但心理上仍处于重要发展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独立欲望高,自尊心强,是探索与确立自我的时期,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审视自己,审视周围的一切,常以陌生的眼光关注和领略自己与人生,内心世界一般不轻易外露,在自我确立的过程中,他们以自己主观的眼睛发现问题、解释疑难,迫切需要他人的理解,希望得到社会的肯定与承认。但由于其社会阅历尚浅、社会化程度较低以及最近几年大学生优势的失落,且当今许多陌生、矛盾的东西令他们应接不暇,靠自己不能解释,也无力解释,于是自我意识与社会现实产生隔膜,心理上难以平衡,就采用消极的闭锁心理方式封闭自我,以敏感脆弱的心态转悠在社交圈中,表现出对外界和他人的疏远,抵触或猜疑,因而深感孤独苦闷。
  (2)新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面临着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一般要远离家乡和亲人,而大学里的社会关系又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由于没有独立生活及在外的经验,面对社会化的大学生活,往往会感到陌生与不知所措。此外,高中阶段,大家目标比较一致,在统一目标追求下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而进入大学以后,由于目标分散,大家家庭与社会背景不同,各人的志向与兴趣也不尽一致,因此虽然大学的交往范围扩大了,大家又为同龄人,但人际关系客观上较难建立,大学生要找到一个在某方面有共同追求的朋友需较长时间的努力。这样在陌生的环境里,形只影单,孤独感油然而生。大学阶段是青年人自我意识发展最为强烈的阶段。大学生客观全面分析和评价自己需要随着各类知识的增多、生活经验的扩大、感性与理性思维的逐渐成熟。一方面大学生常常会把未来设计得过于理想化,处事简单轻率,另一方面又经不起挫折和失败的打击,然而现实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所以在现实中他们会产生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在大学生追求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受到一定的阻碍和挫折,或者对自我有不正确的认识,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弱点而采取某种防御性的心态,过多的独处,不与人交流,这样会出现各种行为和情绪问题。终使自己陷入苦闷彷徨的境遇中。
  (3)交际能力差。大学生关注人际交往、对社会交往需求很高。愿意同学之间,师生之增进了解,沟通心灵,发展友谊,但对交往内容、交往形式缺乏理性认识和亲身实践,故在新人际关系中,出现交往的被动和错位,在心理上产生孤独感。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差,如社会交往时临场表现紧张,在陌生的同学老师面前感到无话可说,甚至于束手无策、发言和说话语无伦次,怕课堂提问,怕到讲台上当着同学的面讲话,怕参加某些座谈会,参加后一言不发,见了老师和院系领导显得拘谨等。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同学在观念、习俗等方面沟通困难,导致交往上的心理障碍,以至于不遵守交往的基本规范,不讲究交往艺术,而交往不顺利,又使自己陷入被动,最终将自己推向孤独。
  (4)理想与现实的反差。高中时,许多人对大学都怀有美好的憧憬,把大学想象得十分完美。然而,进入大学以后,他们发现现实并不像他们想象得那样美好,大学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莫过如此,希望一下子落空,一种若有所失的孤独空落感袭上心头。有的学生经济困难,有的学识相对贫乏,兴趣不广泛,无特长,现实对他似乎冷酷无情,现实的自己也变得似乎软弱无力,理想难以实现。而强烈自尊需要又使他们尽量掩饰自己的不足,难以将真实的自我加以袒露,甚至装出一副成熟感或对现实抱一种冷漠超然的态度,将自己游离于集体他人之外而孤影自怜。
  (5)网络的负面冲击。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环境,不能有效实现现实和虚拟现实的角色转换,导致心理错位和行动失调。丧失了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力和参与意识,容易形成缄默、孤独、冷漠、紧张的心理以及责任感的缺乏。另外,结交网上未曾谋面的朋友却远离现实中的亲朋好友,对自己的家人和同学表现得越来越冷漠,忽视人际交往的真正情感需要,容易导致自我封闭和人际淡化,使人趋向孤立和非社会化。因此,网络从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大学生正常的社会交往。
  (6)高校教育体制的不足。台湾等地的学者提出一个令人震撼也令人深思的问题: 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不见了,现代人仅仅关注物质、技术、而对其他越来越冷漠,现代的教育不是以“人”为出发点和终极目的,更多关注技术和功用效率。在高校过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学生的精神和心灵的培育,忽视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这样大学生在面对许多困惑、迷茫、彷徨等问题时得不到帮助,容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如: 厌学、孤独、自杀等。另外,由于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学生数量连年递增,学校方面确实有些工作没有到位。现在的本科生的辅导员制、研究生的导师制形如虚设,当他们内心有解不开的结的时候,很难找到倾诉的对象。有时候同老师一星期只能见面一次,缺乏足够的沟通,而且一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是一个口号式的摆设,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心理课程虽然都是作为公共必修课开设,但效果不明显,都是照本宣科讲理论,根本没有实际效果。
  (7)社会环境的客观影响。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特别是求职竞争给大学生带来新的压力和不安全感,未来的不可捉摸性和对前途的焦虑、担心导致了各种心理应激因素的急剧增加,许多大学生在这种内外双重压力下失去了对未来、对自身以及对周围环境的信心而逐渐将自己的心灵锁定在孤独这样的人格黑屋中。另外,有些大学生面临当今社会的多元化的价值体系时,难以找到自己的坐标和人生方向,因此无所适从,茫然无措,失去自我失去奋斗的目标,也容易陷入孤独的境遇中。
  (二)学习压力
  学习压力主要指的是和学习相关的压力。这种压力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原先的佼佼者地位突然消失,一时难以适应,有的学生对于大学学习的艰苦程度估计不足,对于大学上课的方式不太习惯,而教师课后辅导较少,觉得课程内容太深,学习负担重,有些学生一听到考试不理想或要补考便掉眼泪,个别女生甚至采取暴饮暴食的过激行为来减轻压力。而大二学生, 他们将面临国家英语四级统考、计算机等级考试等, 虽然一次通不过还有机会,但这类考试不仅事关他们将来求职,而且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顺利毕业,比如这段时间英语专业学生四级成绩就给很多没有通过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一方面是对自己的实力产生怀疑;一方是因为其他同学已经开始准备其他类考试,如英语八级考试,而他们还得为四级奋斗。还有就是一般院校的大学生与重点院校的学生相比, 也有其独特的问题。一般院校由于自身存在的生源、学生质量、就业方面不如重点高校优越, 也容易诱发学生的自卑心理。学生往往觉得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不尽人意, 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 埋怨自己“走对了路进错了门”, 看到人才市场对一般院校的种种“歧视”,更自感低人一等。有的学生感到前途无光,整天怨天尤人,有的甚自暴自弃。有位贫困生谈到:我上的学校是一般院校,专业的就业前景也不好,但是家中为我上学已经倾家荡产,每天我都在困惑、担忧中度过。因此,如何帮助这些在校大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调整心态,重振信心,则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的共同努力。
  (三)生活压力
  大学生的生活压力主要是经济压力,这个问题不仅仅困扰着来自农村的同学,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有三分之一的城镇孩子因父母下岗失业同样面临这个问题。据我们所掌握的情况看,部分同学的学费是父母东借西凑借甚至借高利贷来集来的,也有许多同学办助学贷款解决学费问题,多数同学通过做家教和各种兼职来减轻父母的负担。每次开口向父母要学费和生活费都会有深深的负罪感,想着早日工作来报答父母,其心理压力可想而知。而且当前高校中出现的人际交往关系经济化趋势,这些经济负担无疑给贫困学生带来了诸多压力,同学生日,班集体聚会,种种集体活动,对于经济富裕的同学来说是享受生活,张扬青春的机会,但对于贫困生来说却是难以启齿的痛,花上一星期的生活费却换一次聚会的闷闷不乐。而且,这些压力将伴随他们直到毕业。其中多数学生会由经济压力引起心理失衡,影响其学业的完成和正常的生活。也有不少学生迫于家庭经济、学业、就业等压力而产生中途辍学,外出打工的想法。如果不能及时了解或从各方面帮助这些学生,还会导致个别学生由于经济压力过大而一时冲动干出不明智的错事。例如,笔者就碰到一起女生寝室内盗事件,最后查明是其中一名女生由于家庭贫困,缺钱买日用品而冲动一时。因此,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方面的心理压力应该是学校老师和辅导员工作的重点之一。
  (四)考研和就业压力
  我们前面说了大一新生,大二学生的诸多问题,而大三大四的学生面临的就是更严峻的实际问题:考研和就业。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来提高自己的就业机率,然而考研不仅仅是几年的青春,它所相连的家庭、社会问题同样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每年因为考研自杀的案例不胜枚举,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就可见一斑。选择就业的同学情况也不乐观。据统计,2004--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280万人、340万人、413万人、495万人、532万人。从高校毕业生规模看,总量大、增幅高是突出特点。高等教育大局和态势的急剧变化为数百万原本无望接受大学教育的学子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由此凸现。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沦落街头或者进入工地,上了将近二十年的学,最后却是如此的下场。许多大学生接受不了现实的残酷而变得抑郁,沉闷甚至堕落起来,啃老族,月光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别说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了,倒成了社会的累赘。随着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的越来越严重,需要解决问题的形势也越来越迫切。
  二、心理压力问题解决方案
  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大学生自身原因外还有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原因,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来减轻大学生日益沉重的心理负担呢?
  (一)针对感情方面的心理压力问题
  1.亲情方面
  对于大学生在亲情方面所面临的心理压力,首先学生自己应客观认识这一问题,摆正心态,要理解父母家人的期望,同时更要加强与亲人的沟通。
  2.友情方面
  大学生要在成功的交往中展示自己的特长,建立自信克服自卑、羞怯心理。应学会真诚待人,在生活中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增加人际吸引力,摆正交往心态。有着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要在学校心理健康咨询机构的帮助下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3.爱情方面
  据调查分析大学生爱情问题的种种状况,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高校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管理。
  利用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强调学校纪律和恋爱原则,对个别沉溺于恋爱的学生,辅导员要与其进行单独沟通,发现有在外同居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教育,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大学生的婚恋观念既存在着理智、理性的一面,也存在着感性、放纵的一面,如果婚恋教育阵地学校不主动去占领,其他非正规渠道的方法和手段就会趁虚而入,而非正规渠道的信息传播,如性知识的传播,从某一侧面讲是弊大于利,容易诱导大学生掉入性泛滥的陷阱,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加强大学生爱情责任意识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有了制度的约束,大多数学生就不敢违反学校纪律,夜不归宿,在外同居等现象就会有所减少。
  (2)同时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大量调查研究和现实状况表明:如果父母对子女灌输金钱观念比较多,那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父母一方对婚姻家庭不负责任,那么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容易产生缺乏安全感和责任心等心理障碍。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要树立榜样,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家庭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言传身教,把社会的道德准则,做人的道理及良好的品德和人格传给孩子。另外,家长要客观的看待大学生的恋爱,并且进行合理的引导。大学生已进入成熟的年龄阶段,他们谈恋爱有其客观必然性及合理性,家长的强加反对和过多干涉只会引起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所以家长应对其循循善诱,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教育子女如何立身处世,怎样正确处理好爱情、学习与事业的关系。培养他们独立、理性、自律、负责的道德人格,增强他们在婚恋观中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他们在面对婚恋问题时更加理智和负责。
  (3)优化社会环境的导向作用。
  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特定历史条件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培养大学生爱情责任意识,必须优化社会环境,正确发挥社会的导向作用。首先,加强大众传媒的正面导向,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大众传媒在对社会生活现象和问题的关注及形成社会大众的舆论导向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道德规范对人们的思想、行为的约束作用也正是通过社会舆论这一方式。在大学生爱情责任意识形成的过程中大众传媒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但近年来,大众传媒在一些现象和问题的报道和宣传过程中出现了蓄意炒作、有意歪曲的现象,特别是关于恋爱婚姻家庭方面,为了吸引大众目光,把社会中一些低俗、丑陋、不道德的婚恋现象大肆炒作,甚至还传播色情信息、建立淫秽网站,对于这些有违社会伦理道德的传播行为,国家文化,传媒管理部门应该严加管理和限制,严厉打击和取缔黄色网站。其次,加强社会道德建设,优化社会道德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是大学生形成爱情责任意识的重要外部条件。理想的爱情责任意识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参与,社会应高度弘扬和提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注重我国意识形态的性质和传统的中华伦理道德。在日常的宣传中,有意识的引导公众遵守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褒扬在恋爱、婚姻、家庭等社会生活事件中所表现出的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倡导健康向上,遵守社会公德的婚恋观念,对有伤社会风化、有害人们身心健康的不良社会风气要及时控制,防止蔓延。优化社会道德环境,就是要使道德主体特别是大学生在良好的道德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以“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文化来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才能使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受到社会秩序的约束,使他们在不同形式的教育中受到“真、善、美”情感的熏陶,形成正确的婚恋观,同时为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责任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
  4.孤独感方面
  孤独作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其本身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和对待。心理学家埃里克·斯隆说:“孤独是生活中的一个危机,也是自我深思、自我完善的一个良机。”有了这个良机,我们可以充分地“反省”,来正确地对待现实生活。对于大学生中存在的孤独心理,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它产生的根源、表现和后果,正确加以对待,并及时给予调控,帮助他们走出孤独,超越孤独。对此,我们提出以下措施来解决其孤独问题。
  (1)关注大学生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
  加强生活教育与生命教育。肖川先生讲得好:“所谓真正的教育就是要为幸福的人生奠基,要为幸福生活培养怎样的人,教育应以生命教育为本,教会学生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热爱生命、点化生命、润泽生命。”大学教育更应关注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对学生的终极关怀,除了教会他们理论或技能,更应教会学生去认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以理性的思维、客观的态度去分析解决生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另外,学校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成长,提高大学生对青春期心理特点的认识,帮他们了解和掌握人格顺应和情绪控制的基本规律,教会他们有关青春期的心理适应技巧,如: 合理的宣泄、转移、升华等,增强他们抵抗挫折的能力,使大学生保持一颗健康、积极、乐观、开朗的心去丰富生活,充实人生。
  (2)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年龄相近,志趣相仿,生活集中,朝夕相处,容易达到心理上的沟通,这对于克服孤独感,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是极为有利的。要改变社交观念,不把交往看作浪费时间,耽误学习,而应视为扩展视野,增强心理健康的必要手段;要乐于交往,多渠道交往,利用业缘圈、地缘圈、趣缘圈、情缘圈以及郊游、联欢、寒暑假、社会调查等形式加强交往实践;注意对交往对象的筛选,注意与同辈之间交往,还要注意与良师、学者,专家、名人交往。人际关系也是一门学问, 只有掌握了一些科学合理的方法,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出色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赢得别人的认同和尊重,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摆脱孤独的困扰。
  (3)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与成才目标。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各种积极与消极情绪的产生,与人有无明确生活目标有很大关系。缺乏生活目标和人生追求,就会缺少精神支柱,因而也极易产生精神空落感和孤独感。如果一个人有远大的人生理想,那么他就会把自己的一切活动和愿望投入到伟大的事业中,就会体验到一种深刻的高尚的快乐与幸福。因此要帮助大学生克服孤独,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最主要的措施就是要加强对他们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义务感,引导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脚踏实地地搞好自己的学习与工作,不断向目标逼近。
  (4)培养大学生广泛的兴趣。
  一个有着广泛兴趣爱好的人,在生活中是不会有“举目皆陌人,顾影独自怜”的孤独感的。近年来大学的第二课堂日益活跃,由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业余活动团体,如文学评论协会、读书会、诗社、摄影集邮协会、演讲协会,影评会、音乐舞蹈协会、书法篆刻协会、棋类协会、气功、武术、健身协会等都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好形式。
  (5)建立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
  在高等学校中,班集体是大学生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群体,班集体中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交往需要和群体行为的满足。一个具有良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班集体,必然充满合作与友谊,有较强的凝聚力,每个成员都能从其中获得充分的心理支持,从而增强了归属感和自信心,减少孤独感的产生。因此,高校领导和教师应将高校班集体的建设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基本建设来抓,师生间、同学间应形成相互团结、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的良好风气,让每一个班级成员都感到集体的温暖,从而达到消除孤独感的目的。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大学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大力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娱乐生活;举办各种学术活动,促成浓郁的校园学术风气,培养大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际活动,在实践中正确看待社会,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成才环境。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态度,团结友爱的集体观念,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乐观愉快的心境。
  (7)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控能力。
  大学生应正视孤独,挑战自我,找出自己心理问题的根源与危害,进行自我调控。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与现实的关系,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优点与不足、对自己的友谊与爱情、学业成绩等确立合理的期望值,做到既不盲目自负,又不自我贬抑。同时提高其对周围不良社会现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正确看待社会与人际关系中的冷热,分清是非,克服情感体验的局限性。创设条件锻炼学生意志,增强其心理承受力,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 重塑自信,完善自我,最终走出孤独。
  (8)开展心理咨询。
  对大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指导和社交训练。心理咨询作为帮助大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已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通过对一些严重孤独的大学生进行咨询,可帮助他们认清孤独的原因,给他们指出化解孤独的方法。随着时间、空间变化、势必引起大学生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学习方式、行为方式及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的变化,要在思想观念、行为实践中及时实现大学生对角色的认同,扬长避短,逐步树立自信心和进取心,大学生要学会提高自我心理调整能力、面对孤独和失落等情绪,要善于稳定情绪,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保持心理平衡。要注意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培养信念磨练自我意志,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面对困难挫折不垂头丧气,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自觉加强自我心理承受力和心理素质修养,培养对孤独感的抵御能力。
  (二)针对大学生学习方面的心理压力问题
  对于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压力,同学应积极与辅导老师或心理咨询师认真交谈,学会客观地价自己,树立奋斗目标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并充分利用班会和个别谈心的机会,积极与同学们交流。另外,学生学习困难主要是自学能力差, 学习方法不当, 抓不住要领。可以利用班会时间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学习方法讨论会等,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竞争。对于要参加国家级英语、计算机考试的学生, 辅导老师可以利用班会将自己以前参加此类考试的心得体会和技巧向学生传授。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帮助个别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校应为同学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硬件及软件设施。社会应看重毕业生的能力,而不仅仅取决于其学校和学历。学生应严格要求自己克服惰性,认真学习。家长要转变思维模式,与时俱进,理解和支持孩子们的理想和追求。
  (三)针对大学生生活方面的压力问题
  对于贫困大学生,各高校可以通过经济解困和心理解困相结合的途径来帮助他们。一方面,通过助学金、奖学金、贫困补助和勤工助学等解决他们的经济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辅导老师与这些学生的交流来缓解其心中的压力。用身边的典型人物告诉他们贫穷不是羞耻更不代表愚昧,激励他们自立自强, 鼓励他们克服暂时的困难。帮助他们建立适当的自我防卫机制,通过升华、宣泄、补偿、合理化等措施主动进行自我调适,减轻心理负担。社会应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困难大学生。家长也应和孩子们多沟通交流,减轻他们的负罪感。
  (四)针对就业压力问题
  对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首先,学校应协助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更好的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职业。高校应在设置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校一级、学院二级、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通过开展心理卫生讲座、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研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等方式,了解就业压力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充电”,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和技能,帮助他们消除心理困惑,缓解就业方面的压力,发展健康心理。通过心理咨询和疏导,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既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始终保持正常心态,又能够理性分析面对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次,正视各方面的压力,及时消除一些因就业受挫而引发的心理失衡等问题,积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社会应公平公正的对毕业生进行选拔,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家长也应正确看待孩子的就业问题,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灰心丧气,应鼓励孩子鼓起勇气,充满信心的生活。

Copyright © 2015 万赢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